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老家的榨油坊

    信息发布者:dyshiym
    2019-04-11 05:59:03    来源:东阳日报   转载

    吕映珍

    婆婆家虎鹿镇蒋村桥村有个榨油坊。

    婆婆告诉我,这麻车(当地年纪大的人称其为“麻车”)是太公蒋爱荣所建。当年巍山虎鹿一带只有蒋村桥有这种设备。每到农历八九月份桐籽成熟的时节,附近村民肩挑背驼前来排队打桐油,场面甚为热闹。

    麻车就建在村子“风水沙堤”大樟树群的西北隅。里边宽敞着呢,有整整五间大瓦房的面积。左侧是土砖堆砌的灶台,柴火高高地堆着。灶台附近放着个大碾子。右边那一大片空地上放着一套专门的压榨工具:一大摞叠得整整齐齐的铁箍,一段中空的巨大的原木,另外还有撞杆和楔块等。

    要打出金黄透亮的桐,五道工序不可少:炒籽、碾籽、蒸粉、上箍、榨油。

    先把已经去皮去壳晒干了的白色的桐籽仁炒熟。这是个技术活,特别要注意掌握火候和时间。火大了或时间太久,榨出的油就会变成暗黑色,反之则会影响出油量。

    炒好的桐籽仁要立即倒在碾盘上用石碾磨碎。石碾是个大圆盘,中间安有一根碾柱。碾石就套在碾盘中央,大水牛拽着碾石围着碾盘转圈,一直到碾成细末为止。我家先生说,小时候他们兄弟仨常常轮流坐在碾盘的木架上,享受坐马车一般的荣耀。有时候牛走慢了,还会学着太爷爷的样子吼一嗓子。

    碾好的粉末用斗装好,放到木甑上用大火蒸。镬孔里红红火火,灶台上热气腾腾。木甑内的粉末充分享受水蒸气的沐浴,被蒸熟蒸黏,蒸得香气四溢。真的特别香,醉人的香!可那时就是搞不明白,这么香的东西怎么就不能吃?

    接下来就是箍饼。先用一把梳理干净的稻草拦腰捆绑,接着如两把折扇对靠一般按360°均匀打开,在团箕内放置铁环,再将捆好并打开的稻草“外包”置于铁环中,然后将蒸熟的粉末铲入其中,压结实后将铁圈四周的稻草往中间翻过来,最后用脚踏结实。

    刚从木甑中倒出来的粉末烫,一定要手脚麻利,既要注意不伤手脚又要保证油饼的热度。油饼厚薄的程度是打油的核心要素,太厚压榨会散,太薄出油率不高,所以这些稻草罩面、铁箍围边的“大油饼”都是太公亲手做的。至于捣蛋的小孙子们,乐得清闲,讨个坏油箍,到后门头弄堂里滚“铁环”去了。

    箍好的油饼,叠放在一起。根据制作时间的先后顺序,一饼一饼整齐地被竖排在榨槽里,然后在槽内右侧插好两排硬木楔子。开榨了!只见两位爷爷抓住撞杆两边的绳子左右合力,叉开双腿,弓腰蹬腿,前俯后仰,继而甩开臂膀,挥动撞杆,“嗨——”高亢、清亮、悠长又起伏的榨油号子从他们的胸腔里迸发出来。紧接着是“嘭”的一声巨大的声响,震得空气也嗡嗡作响。

    “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,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”。一次又一次的强烈撞击,使得楔子深深地嵌进木榨与油饼之间,于是那清亮的桐油从木榨之中,汩汩地流淌下来,越淌越多。一榨油打完,太公和爷爷就像大病了一场,瘫坐在黑黝黝的破椅子上。抽斗烟喝口水歇口气,吃过奶奶送来的饭菜后,又恢复了雄狮样“摄人心魄”的力量。

     在那“点灯靠油”的年代,桐油价高,连那榨剩的油饼也是保证粮食丰收的一大法宝。

   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,桐油已被其他工业油所替代,当年那成片的桐子树也就慢慢地消失了。那破旧的麻车也拆了。说拆就拆了?!这木榨,这碾子,这转盘……

      那可是整个村庄的记忆啊!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