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家、祠、村与未来

    信息发布者:dyshiym
    2020-02-10 18:40:45    来源:转载【北京绿十字】   转载

    家、祠、村与未来

    【第1127期】

    640_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.webp.jpg

    信仰是一盏明灯,黑暗之中有光,人类便有了远方。

    家庭是国家的细胞,细胞坏了,国家就要出问题。故,建立一个完善、和谐的家庭就是中国的未来。

    中国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“根”文化,“根”文化是基于人们对"家国情怀”的认同,从而试图去探讨和回答西方人所谓的“我是谁,我从哪里来,我到哪里去”的哲学命题。因此,何为家,何为祠,何为村,何为国,它们与中国有何关联,则是回答这一哲学命题的关键所在。

    对于中国人来说,宗祠文化就是宗教,宗祠就是教育。是身心与技能培养,还是文化与伦理的滋润。

    毛泽东曾说:祖宗都不敬,谈何爱国?(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的讲话)说这这话的人,地地道道是中国人。

    1众妙之门说中庸

    640_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.webp (1).jpg

    家、祠、村表面上看是建筑形态的形式,内在的家的核心是庙堂文化。“堂”,其核心是家规家训家风,传宗接代,安居乐业,体现在“天地国亲师”宇宙观。自古无堂不成家,中堂是文明人的重要标志,动物与禽兽就不会有中堂文化。

    祠”是祭祖,伦理,优生优育(这里的育是教育,人们不仅要生还要教育),是一个家族(村)自律与自治,是中国最早的公益组织之雏形(公田,救济,互助,塾学)。“村”是国家行政管理最末端,也是国家税收与粮食的重要来源。乡村因地大物博,山高人远,宗祠与国家法律形成特有的民主治理形式~村规民约。

    家、组、村为阳,为人的活动空间。宗祠、祖坟、庙宇为阴,为仙人之地,阴阳形成华夏文明时重要的文化,老百姓称为"寻根文化"。

    寻根,乡愁,血脉相连,就是指村社共同体文化。具体指女为阴,男为阳。农为阴,城为阳。这种文化在5000多年中不停的修正,与城乡互动,与儒释道交融,渐渐完成了农耕文明下的中国。阴阳为中庸,黑白是一体两面,不是两个部分。城乡平衡,天地交融,男女相爱,生死轮回,内圣外王,家谱宗祠,村规民约,男主外女主内,这就是“中庸”,也是中国哲学。

    中国的文化形成今天看来都是形而上的文化,如《道德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宋式营造法式》等,慢慢地就把文化的初心遗忘,文化在这样的轨迹下就形成士大夫与民俗文化,在屈原诗中就出现了“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”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精英文化与民间非遗文化,非遗处在抢救与保护状态,明显这种文化快速消退。

    文明从家族起步

    截图00.jpg

    家是由田、养殖、房、院、中堂、祖坟、水井、亲戚、庙与祠组建,这些是乡村生活组成。也就是说乡村的家庭与城市生活巨大的差距,这个部分不是谁重要谁不重要,而是每个部分都很重要,缺一不可。这个组成与城市人的家里相比,农家如同一个小社会,如此复杂多元,不要说农家,就是一个城市社区也没有这么复杂,农家为何如此复杂呢?

    农家复杂的是人与人,人与自然关系,人与信仰关系。如祖宗十八代,四代同堂,十里八乡的亲戚。天上众神,地下十八层鬼神,风水,四方神仙,列祖列宗,谱牒,八仙,官老爷,包青天,皇帝,张天师,水神,树神,山神,鲁班,灶王爷……

    这些都与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这些关系有血缘,亲戚,精神,伦理,温度,宗教,生活,生产,生态,道德等,如此复杂的关系,堪比地球上的生态系统,自然界与微生物,玄而又玄,妙之又妙,归属于宗祠。

    这种文化的价值是凝聚力,是感恩,是回报,是家国情怀,是"农民精神"。而不是城市人的自私自利的伪文明。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利有弊,在每个时代的特殊性。今天我们学习古人,一定是学古人之长,避先辈之短,而不是一概放弃与批判。

    我们为何一直说用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,人类学,生态学,法律,市场学等去套用乡村很难胜任,从西方学会的规划设计,不仅断送了城市文明,又开始挑战乡村。以家为核心的农耕文明,包括人与人,人与自然,三者关系是平行的,相对来说人与人是三者之间的基础,这些关系更多体现在节日与婚丧嫁娶,没有这些文化,就没有意义,城市人渐渐变成机器人的生活方式,缺少温度与道德这些本性。

    村社在中堂、宗祠、祖坟、庙坛之间,而影响村民最多的是家中的中堂,心中的家谱,生活中的风与水的忌讳,生产中的天地,伦理与民约的宗祠。这些文化看不见,摸不着,说不明,道不白,如同我们与父亲的情感一样,一切融入思想与精神之中,这大概是人与动物重要的区别。

    3文化从祠堂起步

    640_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.webp (2).jpg

    乡村文化是由家(微观)向宏观发展,城市文化是从宏观(概念规划)向微观渗透,这两种文化的特点是乡村是从人性中的温度与宗祠出发延伸,城市从法治与家庭延伸,这两种关系也是阴与阳的不同,也是阴与阳的合理性。有村必有祠庙,逢村必有集市,就像城市里社区就一定有派出所,是城市就一定离不开银行。派出所相当于乡村的宗祠功能,相当于村规,银行相当于城市人的经济,派出所管人,银行支撑市场,钱为工厂与竞争服务,没有了银行、派出所、工厂这三项,城市就不存在。银行是嫌贫爱富,祠堂是助贫敬老,乡村与城市一直是这样。没有宗祠只有向钱看齐,失去了温度只有依靠派出所。宗祠与自然城市没有了,乡村还有,这就是城乡关系。如果乡村也没有了,最先死亡的一定是城市。

    对于乡村来说,宗祠、庙宇、楼亭轩阁、诗书画琴、梅兰竹菊、集市,小学、农田、井水就成为乡村生活与文化之本,也是城市社区的标配,可惜没有。这些称为一,一生农,二生城,三生中国,这是乡里的中国,也是中国文化的浓缩。没有了一,不要说乡村,甚至中国都很迷茫,今天就是如此,这些是钱解决不了的问题。用老百姓的话说,人只要灵魂出窍就不是人,是鬼。守住炎黄子孙的灵魂,拥有文化与社会治理一定要从祠庙起步。

    中国,百强村排名,无一例外,入选百强村的都是坚持集体所有制,坚持耕者有其田,关键是村里有祠,有庙,有堂,有祖坟,有了这些就守住了灵魂,就活的像人而不是动物。中国的城市社区、开发区、别墅区正一步一步走向没有灵魂,缺少人性的动物范畴。传统中的中国,人、建筑、自然都赋予文化与信仰的元素。没有文化与信仰,建筑就失去了生命,人也趋向动物本性,自私自利,冷漠与残酷。那么,寺庙与宗祠到底是干嘛的?文明与技能教育。很多人不明白,我们学习西方,可是我们知道,西方所有社区都有教堂,都有亲人的墓园,这些就是人类的本性,也是文化人的本性,为什么今天所有城市社区都没有?为什么传统中的城市都有?这些我们需要反思。

    4宗祠就是教育

    640_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.webp (4).jpg

    寺庙与宗祠是从家跨越社会后最为重要的教育手段,家的教育~中堂(天地国亲师)与家谱(家传、家风、家训)为主,对于国人而言,入堂为家,出堂为国。谁来教育他们呢?

    教育有三个领域组成:

    (一)是家庭教育。登堂入室,中堂就成为中国人居住的教育首位,城市人的中堂100%改成点成电视背景墙。

    (二)是社会教育。这部分重要是公共意识,以精神与信仰为主,这些在西方社区里都有教堂。在中国的乡村一定有以庙、祠、谱牒。

    (三)是小学教育。乡村小学不仅是教育,更多的是陪伴老人,尽孝道。孩子是生的希望,老人是轮回的开始。教育不能仅仅以生活技能为主,走向文明。中学与大学更多是技能与生活学习。

    今天,三者之间,精神、信仰、教育在乡村已完全碎片化。城市坦然无存,有一些地区在修复,也只是以表演、符号化或以商业为目的。乡村宗祠虽然尚存,但目前已成为非遗,非遗就是灭绝的开始。乡村文化也成为一种徒有其表的符号,成为城市人用来赚钱的标签。如农家乐、民宿、古村古镇、桃花源等,只有赚取没有回报……

    5无祠无庙,乡村必亡

    640_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.webp (3).jpg

    家祠、村是生活的希望,是文化的力量,是信仰的源泉。

    村,本意是农田中有很多树的地方,也就是是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地方。

    村与城是阴与阳,天与地的关系,中间过渡带,就是镇。村与镇是血浓于水,村包含镇。镇与县是直辖关系,镇是城乡经济、文化、治理、宗教、生态的分水岭。保卫好乡村,先要呵护好乡镇,保护好城市更要守护住乡镇。因为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生命线。

    今天特色小镇、田园综合体与康养等要极为慎重。

    村分三为田地,人牧,祠庙:

    (1)田地:耕者有其田为村的第一要素,农民以天为先,以工业为本。

    (2)人牧:人与动物,粪便是农田最重要的,“家”这个字就是房子与猪合成,说明人与动物的关系。

    (3)祠庙:这是乡村社会的精神与文化,两者之间构成农民的信仰,这是一个社会构成人与动物最典型的区别。

    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动物,有思想,有文化,凡筑房必有中堂,堂的相关延续是寺、庵、庙、戏台、中元节、端午节、清明、初一十五供养等。这些文化最集中的就是过年,一个群体,一个民族,一个中国人,如果过年最后沦落为在饭店"年夜饭",文明将会彻底结束,本质上也不在是中国人。

    没了家,祠、村,民众会失去伦理,失去文明,失去方向。家祠,村的功能丧失,先失去文化的是城市,先迷失方向的是城市,先迷失人性的还是城市,这就是文化与信仰的力量。

    640_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.webp (5).jpg

    这些年,我们全力推动乡村振兴,力助硬件、软件、运营并行,修村志、置家谱, 推动“党建、村建、家建”。不惜一切代价恢复小学,保留祖坟。鼓励农民养猪,实行资源分类等,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村集体经济,建村投公司,农宅置业,中国新村民计划等。正是因为我们尊重传统,尊重农民,我们才在中国建了无数农民喜欢,政策欢迎,市场需求的乡村。

    只有把城市变成农村的后花园,城市才能有拯救的可能,城市人才又回光返照。

   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,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,在现代文明下的具有享用城市科技与时尚的乡村,这就是我说的像农村。只有尊重历史,我们才能走的更远,只有了解传统,只有中国像中国,中国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跨入国际化与现代化。

    640.webp.jpg北京绿十字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2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